古画中关于送别题材的作品甚多。从作品内容来看,送别图意象多源自送别诗,如柳树、河水与美酒等,画中多出现长亭、折柳、兰舟或是正在作揖的人物。
在两宋时期,送别图多为立轴形式。构图大多“送别的坡岸”与“远去的船只”成左右对称的形式。而到明代,画家则喜欢以横卷的形式描绘送别图。如此,以便于在画面布局、诗文题写上更加灵活与多样。
此外,明代时期的送别图主要两种模式存在:江岸送别、陆地送别。
传统“江岸送别”的作品一般采用“一河两岸”的构图为多,取景多选择具有送别意象的景物。
●《京江送别图》
● 沈周(明)
● 纸本设色
● 28×159.2厘米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比如上图,明代画家沈周所创作的《京江送别图》,其作描绘的是他与友人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赴任的场景。
吴愈是沈周的亲友,文徵明的岳丈,他所上任的叙州在当时是荒凉偏远之地。画中的吴愈乘舟远去,众人在岸边长揖挥别。两岸的景色为江南风光,远山以粗笔披麻皴绘出,墨色浓重苍润,作品借景抒情,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意。
此外,明代画家文伯仁的《秋浦送别图》、丁云鹏的《寒江送别图》皆为江岸送别的图式。
●《秋浦送别图》
● 创作于1544年
● 文伯仁(明)
● 绢本手卷
● 31×122厘米
●《寒江送别图》
● 丁云鹏(明)
● 纸本设色
“陆上送别”的作品,在明代中后期开始出现。
作品以山水、树石为主景,烘托出瑰丽的气势,并以小桥流水作为点缀。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作品开始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在构图与内容上不再完全按照之前的图式来描绘,而是根据临别居住地或聚会时的场景来创作。
如下图中,清代画家王原祁《送别诗意图》是为其前辈龚秉直所绘。王原祁与龚秉直的交情很深,曾为他创作过多件作品。
在题跋中王原祁以长诗抒发了不舍的离情,并言:
吴门旅雁两三声,我去西江君北征。
一片楼头寒夜月,桃花流水隔年情。
两载相思南北分,孤舟淮浦忽逢君。
离愁一夜连床话,湖岸西风浪接云。
可以看出王原祁在听闻龚氏北征的消息后,心中蕴藏了无限的离愁。但《送别诗意图》中却并未被这种伤感之情所笼罩,而是通过蓊郁的树木与繁复的山石构筑出一种高古清幽的意境。
●《送别诗意图》
● 王原祁(清)
● 纸本设色
● 128.6×75.6厘米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还有一些作品以表现地方的特有景物为主,如沈周笔下的《虎丘送别图》、《虎丘恋别图》等作品就曾多次描绘虎丘山。
前者并未取虎丘山实景入画,而是用山水比德的方式赞誉友人;
后者则选取一片丘陵地,画中山石墨色淡雅,树木用笔概括,岸上共有四人,其中两人向即将远行的友人作拜别之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创作送别图的自由度有了一定的提升,表现出较浓厚的私属性。并且作品的写实性也有所加强,不仅记录了现实中的美景,同时也表现出朋友之间共同的生活经验。
●《虎丘送客图》
● 沈周(明)
● 纸本设色
● 173.1×64.2厘米
● 天津博物馆藏
●《虎丘恋别图》
● 沈周(明)
● 纸本设色
● 70×27.2厘米
● 无锡市博物馆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