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现代诗人田间创作的街头诗
1942年,随着胶东抗日游击战争的蓬勃发展,胶东的战略局势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日寇赖以运送人员、军火以及其他物资的这一重要通道和补给基地,受到重大威胁。胶东半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面连接冀鲁平原,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八路军以牙山根据地为中心,逐步向东西两翼发展,又建立了昆嵛山、大泽山等抗日根据地,逐渐掌握了胶东半岛的控制权。
与此同时,1942年也是敌后抗战最艰难、最艰苦的时期,日军集结重兵对山东抗日根据地频繁进行“大扫荡”,最残酷的就是对胶东半岛的“大扫荡”,日寇驻华北方面军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11月8日亲临烟台,主持作战会议,部署作战计划,制定作战目标:
“歼灭以山东纵队第五旅及第五支队为基干的胶东军区部队,恢复山东半岛的治安,尤其是确保青岛、烟台间的交通。”
冈村宁次以“凶残嗜杀”和“阴险狡诈”著称,他将这次“大扫荡”称为“第三次鲁东作战”,扫荡手段是“拉网合围”,实行“三光政策”。11月17日,集结完毕的日军从青岛、高密分乘600辆汽车沿公路出发,直扑莱阳、栖霞、福山等地。伪军分成无数小股部队,倾巢而出,向胶东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逼近。另外,国民党的反动武装也趁火打劫,国民党暂编第十二师赵保原部打起日军的“膏药旗”,从他的老窝莱阳玩底 (现万第)向东北进击。
从敌人的调遣中明显看出,其部署已对我栖(霞)牟(平)海(阳)莱(阳)边区的牙山、马石山,敌人参战兵力除驻青岛的独立混成第五旅团主力外,加调驻济南第五十九师团、驻张店独立混成第六旅团、驻惠民独立混成第七旅团各一部,连同胶东各地伪军在内总兵力近3万人,由驻山东第十二军司令官统一指挥组织实施。
马石山位于胶东半岛的乳山市,境内岭长谷深,崇山峻岭蜿蜒曲折,当时是八路军胶东军区和第五旅驻地。日伪军气势汹汹,志在必得,意欲消灭我军主力,摧毁抗日军民的意志。然而,当日伪军扑到马石山后,他们傻眼了,军区党政机关和第五旅主力部队早已撤退转移。扑空的日军恼羞成怒,将怒气全部发泄到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身上,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
我方胶东军区于当年7月1日刚刚宣告成立。全军区主力只有五个团,即五旅所辖的十三团、十四团、十五团及直属军区领导指挥的十六团和十七团。此时连同各县独立营(县大队)和区中队在内,胶东军区总兵力1.4万人。从两军兵力对比来看,在这场生死大搏斗中,我军显然处于劣势。
日军见人即抓、即杀,不分男女老幼,见房就烧,一律摧毁,最可怜的就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日军的凶残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据1984~1985年乳山县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调查取证(高玉山主编《血染马石山》),陈京普、姚瑞俭等幸存人的讲述,日军的暴行罄竹难书,令人永世难以原谅,日军暴行,过于血腥,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日军杀人取乐,奸淫妇女,虐杀老幼,丧心病狂。日伪军重兵形成一个包围圈,一股日军将抓捕到的群众围在一个院落里,下石硼村农民王元祥被日军用刺刀在头上挑了两刀,以试刀的利钝,接着使用刺刀剐杀村民,老百姓痛得惨叫连连,围观的日军却欢笑不止。
胶东军区第五旅第十三团七连由指导员带领赴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归途中恰好遇到日军扫荡马石山,妇女儿童及老百姓的哭喊声和惨叫声让他们下定决心留下来“尽力解决群众”。为了解救更多的群众,指导员决定各班分散行动,尽力吸引、分散、引开更多的日军,为群众安全转移创造条件。
第七连二排六班10名战士分为3个战斗小组,在地方民兵、干部的配合下,连续3次突入敌人火力网,成功掩护上千名群众安全转移到敌人包围圈外,第4次返回的时候,敌人开始“收网”,10名战士决定舍身当“诱饵”,吸引住敌人,他们且战且退,将敌人的几架飞机引往马石山主峰一带,退到马石山主峰南侧一道石墙和几处天然岩石处坚守,打退敌人的几次冲锋,弹尽粮绝后,他们和涌上来的日军血刃肉搏,凶残的日军居然被勇士视死如归的气势吓倒了。最后,只剩下班长和两名战士,受伤后无法站立,敌人冲上来后,他们拥抱在一起用仅剩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因为他们没有留下名字,战后群众称他们为“马石山十勇士”。
牺牲自己,保护群众的八路军将士还有很多,如胶东行政主任公署公安局警卫连的十八勇士、胶东军区十六团一营三连一排战士等。
·胶东军区十七团政委李华(又名回东)、参谋长丛蓉滋率团部机关、特务连和三营八连、九连,在马石山东麓组织突围。十七团三营七连百余名指战员在马石山东坡打退日寇5次冲锋,
·弹药用尽后,连长丛培露、指导员黎光率部与敌拼刺刀,毙伤敌数十人。最后,除十几人被俘外,其余人全部壮烈牺牲。
·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二连一排,在排长许书礼带领下,乘黑夜连续两次冲进包围圈,救出数百名群众。当他们第三次冲进包围圈时,天色已亮,日军加强了火力封锁,许书礼和十几名战士被围在东马石山顶,弹尽路绝,全部壮烈牺牲。
·胶东军区第十六团一营在马石山南坡也组织千余群众胜利突围。该营三连一排掉队后,在马石山北麓组织三批群众数百人先后突围脱险。24日拂晓,该排在刘指导员指挥下,与围敌英勇搏斗,最后弹尽力竭,壮烈牺牲。
……
敌人越凶残,我们越要战斗到底,决不能坐以待毙,任人宰割。老百姓在八路军将士们的带领下,分散突围,据不完全统计,有6000余名军民成功突围,500多名群众及伤员被敌人残忍屠杀。
日军的这次“大扫荡”历时四十多天,既没有消灭胶东军区的八路军主力,更没有将抗日根据地的老百姓吓倒。相反,日军的残暴造成马石山区村村遭劫,户户蒙难,激起了抗日军民强烈的仇恨,更加坚定了消灭日寇的决心。
日军在后期的扫荡中被拖得精疲力尽,处处被动,日伪军所到之处,“血债要用血来还!”“为马石山殉难军民报仇!”“誓死为马石山惨案死难同胞复仇!”等大幅标语随处可见,抗日军民同仇敌忾,拿起来简陋的武器,同毫无人性的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日军不得不于12月28日前全部撤回,“大扫荡”以失败告终。
“马石山十勇士”的抗战事迹虽然称不上丰功伟业,但是足以惊天动地。他们的事迹被创作成文学作品,改编成话剧、戏剧等进行巡回演出,极大地激励着活着的人坚持抗战,同日寇血战到底。
“马石山十勇士”等烈士以自己的生命为胶东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祖国生存,流了他们最后的一滴血……马石山烈士陵园已经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永远缅怀革命先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