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意大利摄影师Viviana Peretti《地狱天堂》系列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中这一魔幻现实主义式的经典开场,意味着与已知小说叙事模式迥然不同的话语体系与叙述体式,同时意味着在原始土著与殖民主义的争斗中始终保持沉寂的拉丁美洲,在二十世纪以“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惊人姿态,在文学史上迅猛占据一席之地。
“文学爆炸”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大批杰出拉丁美洲小说同步发表;其二,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取代了拉丁美洲典型的声音——诗歌;第三,大部分“文学爆炸”作家一致支持卡斯特罗和古巴革命。而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与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又息息相关,“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本身就体现着土著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双重特质,以及绝无仅有的拉丁美洲文化气息,一方面技法上精妙绝伦,一方面宗教、神话与文本渗透交织。本书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八位作家的作品,介绍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现象的发展概况。
1.《玉米人》—— 玉米的壮丽神话与史诗
作者 : [危地马拉]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Hombres de maíz
译者: 刘习良、笋季英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ISBN:9787532762293
基本内容介绍:
《玉米人》拥有奇特的神话背景:众神创造出动物,动物不会说话;众神创造出泥巴人,泥巴人没有思想;众神创造出玉米人,玉米人跋山涉水,心存智慧,信奉诸神。《玉米人》的主线是印第安人与土生白人因种植玉米而产生的矛盾与斗争。印第安人种植玉米为了生存。而土生白人种植玉米却为了牟取暴利。为此,以加斯帕尔•伊龙酋长为首的印第安人同白人势力之间进行了殊死斗争。
评论:
这部作品基本上是个虚构的民间故事,但又忠实于生活。它取材于危地马拉这个热带国家的神话。当地的居民一方面同神奇绮丽而又严酷的大自然作斗争,另一方面又同无法忍受的社会畸变现象、压迫和暴政作斗争。书中描写的大量的噩梦和图腾式的幻影可能会过分刺激我们的感官,但是我们却不能不为这种离奇可怕的诗作所倾倒。
——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写的是种玉米的印第安人,同时又暗示这些人是神用玉米做成的,将神话与现实巧妙融合,遂成魔幻现实主义巅峰之作。
——专栏作家、翻译家 沈东子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作家,阿斯图里亚斯率先在自己的创作中把民族传统和外来的因素融为一体。在《玉米人》中,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西方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的某些表现方法,正是这些外来的因素和神话、传说、迷信故事的有机融合,才使这部小说显示完整意义上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四川大学文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蒋承勇
编辑点评:
本书讲诉了一个奇幻故事,似乎很难以严肃的视角来看待。然而,也正是这种奇幻的神话感,暗示尽管古印第安文化被欧洲殖民者破坏殆尽,但祖先与信仰的力量并没消失,依然作为这片土地上最强盛的生命力延续在每个人的精神之中。而《玉米人》的神奇笔法,也并非为神奇而神奇,而是在印第安人传统世界观与殖民主义的现实相互交织的视野中,作者所能感受到的具体社会事件与人的命运。
2.《光明世纪》—— 恢弘的世纪史诗
作者:[古巴]阿莱霍·卡彭铁尔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作名:El siglo de las luces
译者:刘玉树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ISBN:9787020092376
基本内容介绍:
本书是卡彭铁尔的代表作,小说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从加勒比海、拉美大陆写到法国和西班牙,讲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初期,海地商人维克托•于格来到古巴,闯进当地少年埃斯特万与表姐索菲娅的生活,由此一步步带领两人走进席卷世界的大革命浪潮之中……
评论:
在远离法国数千里之外叙述法国大革命的想法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允许我置事件于整个加勒比世界的全景之中。当大革命在安的列斯蜕变的时候,潜在的思想家开始酝酿一场席卷整个拉美大陆的革命运动,最终使南美的所有共和国获得了独立。
—— 古巴作家 阿莱霍•卡彭铁尔
卡彭铁尔的写作是一场西班牙语文学的革命。
——墨西哥作家 卡洛斯•富恩特斯
时间可能会证明,卡彭铁尔的卓越成就超过其他一切同时代拉丁美洲作家。
——批评家 文学理论家 哈罗德·布鲁姆
编辑点评:
卡彭铁尔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神奇主义者”,他认为,夸张华丽、动荡多元、充满想象力与画面感的新巴洛克主义最适于描写“美洲神奇现实”,他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同美洲土著和黑人的神话、宗教、传说等结合在一起,将日常的生活场景置之于充满荒诞和想象的魔幻氛围中。这部小说具有极其宏阔的史诗画面,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民族命运的走向以及个体灵魂的挣扎,如同节奏顿挫的探戈舞,混杂着铿锵有力的爱情、理想与气魄。在卡彭铁尔的神奇现实里,不仅有自然流畅而又充满隐喻与想象的叙事模式,更可以窥见历史与时间的确凿线索。因此,卡彭铁尔的小说既是神奇与现实的小说,又是时间与历史的小说。
3.《独裁者的葬礼》——完整的独裁者传记
作者:[委内瑞拉]乌斯拉尔·彼特里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Oficio de difuntos
译者: 屠孟超
出版时间:1995年9月
ISBN:9787222018150
基本内容介绍:
主人翁佩莱斯原是委内瑞边陲的一个小庄园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认识了起义军首领普拉托后,他参加了这场权力的豪赌。他们夺取政权后,普拉托出任总统,佩莱斯任副总统。而佩莱斯对权力的欲望,远不满足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于是,趁着普拉托出国治病之际,他以闪电之势一举取而代之。此后几十年里,佩莱斯为建立家族的独裁王朝,煞费苦心。
评论:
最优秀的西班牙美洲作家是乌斯拉尔·彼特里。
——西班牙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何塞·塞拉
乌斯拉尔·彼特里着重研究了拉美的现代历史,创作出一批历史题材小说,被誉为拉美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创始人。
——学者 于凤川
乌斯拉斯•彼特里致力于挖掘独裁者成长的土壤,他在书中探讨了像佩莱斯这样一个平庸的农场主何以蜕变成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也探讨了民众何以像爱戴父亲一样爱戴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甚至“将荒诞的高帽子诸如涂过圣油永生不死的人都戴到他的头上”。
——学者 余杰
编辑点评:
本书往往被人定义为“政治小说”,因为小说除了独裁者形象的刻画以外,在同时期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似乎别无出彩之处。但或许正是这种对于“独裁者”形象的聚焦,使得独裁者佩莱斯的形象不断丰富,在横向上有着饱满的性格,在纵向上也有着具体的变化过程。独裁者不再是隐藏在小说幕后,通过无处不在的操纵实现其恐怖统治的无形存在,而是具体的人。
4.《佩德罗·巴拉莫》—— 时间碎片里的荒凉与死亡
作者:[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Pedro Páramo
译者: 屠孟超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ISBN: 9787544720854
基本内容介绍:
胡安·普雷西亚受幻想的指引,前往科拉马寻找父亲佩德罗·巴拉莫。然而,他看到的是一座"冷冷清清、空无一人"的村庄。事实上,他要找的父亲早已不在人世。现在的科玛拉被披上了死亡的外衣,染上了死亡的病症。从他走进科玛拉的那一刻起,只有未经超度、终日不得安宁的鬼魂们在与他打交道。通过这些游荡在各个角落的魂魄,他逐渐了解了父亲生前的事情……
评论:
我能够背诵(《佩德罗-巴拉莫》)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
——作家 马尔克斯
《佩德罗·巴拉莫》是一座文学高峰,只能仰视和默默攀爬。
——作家 苏童
《佩德罗·巴拉莫》是一部叙述难度极大的小说,需要绷紧神经来创作,哪怕稍有一点松弛,小说的整体结构就会松动,而一旦松动一个地方,整部小说立刻就会坍塌。所以,说它是一部经典小说并非夸大。
——中国作家网 武 歆(《为什么没早认识“佩德罗·巴拉莫”》)
编辑点评:
胡安·鲁尔福将时间消解得支离破碎,故事的逻辑线索是梦境,文字与情节是最原始的样貌,人物则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寻常人。被活人抛弃的村庄,陷入死亡的村庄,是地狱与人间的中间地带,死者以永垂不朽的姿态存在,而生与死的界限则以错乱的状态呈现。胡安·鲁尔福对于时间以及梦境有着极强的挖掘力度,以至于我们不知道胡安·鲁尔福究竟是想描绘生者眼中的鬼魂世界,还是想要通过死者来控诉比地狱更可怖的现实世界。
5.《城市与狗》—— 在“文明”世界中被异化的人性
作者:[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La ciudad y los perro"
译者:赵德明
出版时间:2009年8月
ISBN: 9787532740208
基本内容介绍:
故事以一所军事学校为背景。家长们将这里视作让孩子们得到磨炼、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地方。少年们却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小社会:新生入校要遭受"洗礼",从财物到自尊,遭到全方位的抢劫和凌辱;高年级生,同样继承"传统"欺压低年级。大部分教官毫不知情,协助管理的士兵视而不见。直到一个绰号"奴隶"的少年在演习中被枪杀,他唯一的朋友阿尔贝托终于挺身告发……
评论:
他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城市与狗》 是略萨的成名作,其小说叙事技巧不仅表征出鲜明的结构现实主义特色,更传达出深刻的读者接受理念以及与其文学创作自由本体论的深度契合。
——学者 王红
略萨在《城市与狗》中,力求创新,尤其是在叙事结构上。结构现实主义成为他独特的创作特色。……把一群懵懂的少年置于军人专制的铁腕之下,让其在极其严明的、惨无人道的纪律摧残下逐渐长大;并从中选择了几个典型代表,表现军事独裁统治下秘鲁青少年成长这一社会问题和对秘鲁军事独裁政治的文化反思。
——学者 刘旭彩
编辑点评:
应当培养出城市护卫者的军校却培养出了狗,这种悖论的设置无疑隐含了极大的指控。“城市“是秘鲁,是专制,是永远不变的压抑的灰色色调。”狗“是自然,却在城市的设定中被异化、被摧毁。这部小说暗含着文明社会背后的暴力反差,即自然的天性与健康的人格,在以文明为掩饰的专制与集权的操纵下被扭曲,人失去了人的属性,而城市也从文明的象征堕落成野兽出没的荒野。
6.《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 孤独是不可摆脱的宿命
作者: [墨西哥] 卡洛斯·富恩特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公司
原作名: La muerte de Artemio Cruz
译者: 亦潜
出版时间:2011年8月
ISBN: 9787020086573
基本内容介绍:
小说以墨西哥革命为题材,精明强干的弃儿阿尔特米奥•克罗斯因参加墨西哥革命在战后逐渐营造出一个庞大的资本帝国,他富可敌国,一生中的幸福确极为短暂,稍纵即逝。最后陪伴他的妻子恨他,也唆使女儿恨他……墨西哥革命后的新贵在病床上看着死亡向自己走来,在或清晰或迷糊思绪中,追忆自己过去的一切。
评论:
我们大家都在写同一本拉丁美洲小说:我写哥伦比亚的一章,富恩特斯写墨西哥的一章,胡里奥·科塔萨尔写阿根廷的一章,何塞·多诺索写智利的一章,阿烈霍·卡彭铁尔写古巴的一章……
——哥伦比亚作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
深彻的讽刺,尖锐的对话,描绘人性戏剧的非凡之作。
——《纽约时报书评》
托马斯·曼说过,一部小说应该把许许多多的人类命运之线捡拾起来,汇集成只有一种想法的线。"我"、"你"和"我们"因为想象力的缺乏而干枯、分离了。我理解了曼的这些话,很多年后在写作小说《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时,我把这三个人称合在了一起。
——墨西哥作家 卡洛斯·富恩特斯
编辑点评:
卡洛斯·富恩特斯既是宏观全景式的叙事者,又是细致入微的心灵体验者。这部小说从阿尔特米奥•克罗斯的弥留写到出生,中间穿插着无数意识的流动与梦呓一般的独白,其中既有墨西哥战争的宏阔历史事件,又极其细腻地展现了野心家充满欲念又极度空虚的心灵世界。卡洛斯·富恩特斯描写的,是一种近乎极致的孤独。
7.《跳房子》—— 天堂与人间的流亡者
作者: [阿根廷] 胡利奥·科塔萨尔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原作名: Hopscotch
译者: 孙家孟
出版时间:2008年1月
ISBN: 9787536689824
基本内容介绍:
小说叙述的是一位任性不羁的拉美知识分子奥利维拉,为了追求人生的真谛来到西方文明的“天堂”巴黎,却发现自己与其格格不入。失望之余,他不得不舍弃爱情与友谊,回到“人间”布谊诺斯艾利斯。然而,在这时他同样找不到自己形而上的追求。他执著地寻找理想中的精神天堂,却一次次跌入失望的绝境。
评论:
没有人能够为科尔塔萨的作品做出内容简介,当我们试图概括的时候,那些精彩的要素就会悄悄溜走。
——阿根廷作家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从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简单寻常的事件出发展开叙速,其中每一个词都在俏然扭转表面上的正常,渐渐抵达一个完全超出预料的情境。卡夫卡没有读过科塔萨尔,但假如他有可能读到,我们或可以断言他们拥有相近的气质。
——葡萄牙作家 若泽·萨拉马戈
偶像令人尊敬,仰慕,喜爱,当然,还引发强烈的嫉妒。极少数的作家能像科塔萨尔这样激发上述的一切情戚……
——哥伦比亚作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
编辑点评:
《跳房子》的三个部分构成了令人难以企及的立体感,无论是现实生活的迷醉感,追索生活意义的苦闷,爱情的困惑,还是对于形而上学问题的不断探问,甚至是濒临崩溃的精神格局,都以一种反抗常规小说的模式组合成一部近乎无休无止的小说。《跳房子》仿佛是魔性的小说,它令人炫目的技巧使人不由自主沉浸在小说的世界里,而它复杂的内部世界以及强大的精神意志,却又使人望而却步。
8.《百年孤独》—— 永不止息的宿命轮回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原作名: Cienaños de soledad
译者: 范晔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ISBN: 9787544253994
基本内容介绍:
《百年孤独》描写了光怪陆离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因权力与情欲的轮回上演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浓缩了拉丁美洲百年沧桑。以奇诡的手法反映了殖民、独裁、斗争和流血的历史,以及遗忘和孤独的主题。
评论:
《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纽约时报》
《百年孤独》在马尔克斯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达到了顶峰。这部小说整合并且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虚构,从而缔造了一个极其丰饶的双重世界。它穷尽了世界,同时自我穷尽。
——作家 略萨
在那些刚出版就畅销的文学作品里,有些与世长存,比如《百年孤独》;另一些则销声匿迹,也就没有比如了。
——作家 余华
编辑点评:
布恩迪亚家族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宿命,暗示着拉丁美洲这片土地同样承受着的世世代代的悲剧。百年的孤独意味着在一个世纪的变迁中,拉丁美洲依旧停留在贫困、堕落的境遇里。戏剧化的情节映射最清晰的真实,在原始雨林与巫术的隔壁就是殖民者标志性的香蕉公司与铁丝网,一边是野性,一边是文明;一边是神秘,一边是祛魅;一边是抗争,一边却是不可挣脱的悲哀与孤独。
结语:
魔幻现实主义世界的落脚点最终还是真实,是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宗教乃至民族内在的精神气质。拉美文学产生于传统与现代、野性与理性的夹缝之中。万物有灵的巫术文化与铿锵有力的现代文明,将拉丁美洲的民族心灵,硬生生撕扯出难以消弭的鸿沟。在这个鸿沟里,最古老的信仰与记忆,渗透在灵魂深处的神祗与宿命,悍然侵入的现代工业文明,动荡的政治,不断被践踏的处境,如同断片,最终以文学,特别是浩荡史诗的形式,被重组、呈现。
作者:Elinor
在沉默背后捡石子。
外国文学爱好者,暂为书单生手一枚,喜欢编写种种具有文化气质的书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