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杂志期刊栏目「期刊界」

铁凝《信使》(短篇小说)

载《北京文学》2021年第6期

《信使》是铁凝的短篇新作。卷首语如是说:友谊与尊严,是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女主人公李花开对友谊和尊严的守护,惨烈悲壮,石破天惊。“要么死得更快,要么活得更好。”这是属于不向生活低头的句子,也是进入整部小说的密码——是什么力量让李花开如此决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硬是从房顶一跃而下?读了这篇小说,你不仅会为李花开的壮举,也会为铁凝作品所隐含的力量深深感动。

何建明《雨花台》(报告文学)

载《人民文学》2021年第6期

“雨花台烈士”是一个伟大的群体名称。这些为中国革命的成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为中国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牺牲的先烈,理应被我们一代代后来者铭记:金佛庄、侯绍裘、谢文锦、张应春、龚荣昌、许包野、高文华……血雨腥风中信仰屹立不倒,重整山河中英雄永垂不朽。《雨花台》努力还原他们高贵又纯粹的生命细节,倾心描述他们高大又纯朴的精神形象,向世人所讲述的是理想信念的力量,从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迟子建《喝汤的声音》(短篇小说)

载《作家》2021年第7期

迟子建的小说中所描述的生活场景、人物群像、景物风貌都有别具一格的迷人风韵。《喝汤的声音》中饱含人性的坚守与希望,通过“我”这个历史学家与“她”这个讲述者的互动,叙述出哈喇泊家族三代人在黑龙江边生活的经历,他们用各自的守望消解着战争的悲伤,释怀着命运带给个体的残酷。小酒馆里女人如梦似幻的讲述笼罩在小说的细节与情感之中,乌苏里江畔清晨的阳光投射出小说结尾处“长青的生命之树”的熠熠流光。

老藤《铜行里》(长篇小说)

载《芒种》2021年第6期

“铜行里”是沈阳一条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胡同,十余家制造和销售铜器的店铺曾集聚于此,买卖兴盛,如今,这条胡同也成为一条普通的胡同淹没在闹市之中了。作者将目光停伫在这条胡同里,以石家三代铜匠的故事为主线,并旁涉近百位铜匠,在百年风云变迁中,书写了绵延不绝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

张者《山前该有一棵树》(短篇小说)

载《收获》2021年第3期

因为一块神秘的石头,建设兵团抽调千名人员来到天山深处的矿区。孩子们也随父母共同上山,开山的炮声、乱起的飞石都是生活日常。一棵茂盛的胡杨树,以其壮美震撼了孩子们的心灵,在他们的记忆中生根。张者以童年视角讲述了一段唯美感伤的兵团往事,他笔下的天山之南,虽是荒野戈壁暴土扬尘,却又明朗纯净如清泉一般,冲淡的叙事中暗藏着向死而生的精神信仰。

刘庆邦《终于等来了一封信》(短篇小说)

载《上海文学》2021年第6期

作者笔下的乡土世界是审美的、诗意的,保持着生活的鲜活和原生态。农家女孩方喜明的未婚夫去了煤矿,远离了她的视野和想象。爱情故事背后,方喜明的遥望和期盼,以及那封终于等来的回信,正是刘庆邦笔下的“季风”与“地火”、农村与矿山两大世界的勾连,极富视觉冲击力。

温亚军《闲心》(短篇小说)

载《草原》2021年第4期

《闲心》在餐馆这样一个日常场所中,营造出了如荒诞派戏剧一般夸张、无序的小说情境,通过两位主人公的情感和人生经历,直抵当今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一大痛点——子女在外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是痛点,亦是现实的无奈。小说篇幅不长,但意味隽永,温亚军用饱蘸现实的笔墨,书写了两代人的精神和生存境遇。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3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