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故事」王昭君之漠北恋歌(下)

故事:王昭君之漠北恋歌

「故事」王昭君之漠北恋歌(下)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吉日良辰,昭君告别故土,一路北上。和番的队伍一路向北,向北,车队人马,饮晨露,迎朝阳,日行夜宿。披一身尘烟,溅一路尘世叹息、哀怨、雄风,向着大漠孤烟蛮荒之地,一路颠簸而去。载着元帝和整个西汉王朝的重托,载着西汉远嫁“宗室女子”的丰厚陪嫁,更载着昭君一别故乡两茫茫的惆怅,北上、北上。

大漠之行,昭君做好了为西汉他乡埋忠骨的思想准备。一去不复返的迢迢路途,对于昭君,每前进一步,就如同距离墓穴近了一步,而距离故乡亲人也远了一步。昭君是肩负着和为母国换取和平安宁的重任前行的。她的心情沉重得如注满了铅块,使她柔弱的肩膀几乎承载不起。可是,她必须镇定自若地行进在车马队伍中,做出高贵的,昂扬的,傲视一切的模样,因为在这个队伍中大都是匈奴迎亲的人马。他要拿出大国“公主”的风范。

和番的队伍,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大漠孤烟,马嘶雁鸣,声声哽咽,声声含情;那声音撕扯出昭君背井离乡,离别亲人的眼泪;牵动着昭君前路茫茫,柔肠百结的思绪;遥望荒凉大漠,不知何处是驿站,静听马嘶雁鸣,不知哪缕为乡音;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随着和番的队伍远涉漠北。他们日行夜宿,风雨兼程。在颠簸流离,艰辛跋涉的途中,脚下的路越走越远,昭君的心越来越沉,望着渐行渐远的故乡,悲从心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驱使着昭君大脑的每一个思维细胞,万般感慨向谁诉说?

陌路漫漫,她只有用填词的方式表达自己孤寂落寞怀古的心绪,于是一首令人读之落泪的词作《漠北怨》诞生了。她在词中写道:“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读着这样忧伤哀婉的词句,泪水刹那间迷蒙了的双眼。

我似乎看见了昭君和番路上,矛盾复杂愁肠百结的摸样;似看见她雍容端庄地坐在一架北去的马车上,面容似有些疲劳,却不失美丽;又见她是骑在一匹高头大马的背上,那马是白色的,配着一架深红色马鞍,昭君一袭大红披风,轻抚琴弦,奏起悲壮雄浑的《塞上曲》。

琵琶声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奏,弹奏着思乡情,离别意;演奏着漠北和番的凛然正义,更弹奏着一去不返的悲壮;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悲怨的曲调,看到那骑在高头大马上的美丽女子,竟忘记翕动翩飞的翅膀,而跌落在地上。从此, “落雁”之容就成为昭君的美丽容颜的代名词。

其实,我一直在想,也许是和番旅途艰难,人马众多,粮草发生危机,队伍中的弓箭手们发现雁阵,眼睛顿然放光,精神抖擞,纷纷搭箭拉弓,呼啦啦齐发弩箭,射下大雁。以代替匮乏的食物吧?!也未可知。权且相信“大雁自动坠落吧!”为美丽的昭君和番的壮举增添一份神秘和圣洁。

历时一年有余的和番远征,从头年秋季启程至第二年夏季,和番队伍终于到达漠北。昭君受到匈奴民族的盛大欢迎,且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匈奴王室妻子),边关安宁始得保障,朝廷才能对边关安全,国家和平高枕无忧。王昭君正是担当了此任而来到漠北和亲的。这一年,是公元前34年。昭君开始了她任重道远的“阏氏”生涯,揭开了她作为“阏氏”故事开篇。


一代江山社稷维系于一个纤弱女子的婚姻,对于一个国家和朝廷是何样的悲哀和尴尬?然而,历朝历代凡是步入政治婚姻的非权即贵,既是贵为天子也不例外,汉武帝与阿娇就是一例。然而,昭君只是因为美貌,一朝进宫囿于深宫天堂中的地狱,为挣脱命运的羁绊,步入了政治婚姻的栅栏。远去漠北的昭君得到的是夫君的宠爱,是后人的赞颂,更重要的是维护和实现了西汉与匈奴的和平相处。然而,有谁能够真正了解,昭君在和番路上走得是多么艰辛?

昭君的政治婚姻最终演绎成一桩美满和谐的婚姻,成就一段和亲佳话,她以满腔热忱的爱国精神,对于汉文化的弘扬,以及漠北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作用。她的美丽,贤淑和智慧赢得了呼韩邪单于对她的宠爱和信任,他对远离故乡的昭君体贴入微,尊重与呵护都让昭君感到他乡异国的暖意。

在一次晋庙大礼仪式上,呼韩邪单于见昭君沉默无语,便关心地问道:“阏氏,是在想长安吗?”昭君双眸含情,望着夫君道:“我所有的一切都在匈奴,都和单于在一起。”

昭君深知自己身负的重任,远离长安,他乡漂泊,父母恩重,手足情深,天各一方。无论怎样思念,都是千重山,万重水地阻隔着。关山万重,难以相见,只有梦里相牵。历经身心磨砺,尽管魂牵梦绕是母国亲人,但那只是梦里的呓语,是午夜梦回的低吟浅唱,是流淌在心灵底部清泉。漠北才是她生死相依的家园。她终于把漠北当成了故乡一样热爱,她爱着这片荒凉而美丽的大漠,她把汉文化传遍漠北,内地的种植,养蚕、纺织都在昭君的影响下,得到了应时的传播。荒凉的漠北因为昭君深爱而日渐丰润。

昭君把日思夜想的故土、亲人幻化成心灵深处的一缕幽魂,时刻伴随着自己漂浮异乡的心。单于的爱使昭君漂泊的心魂有了归宿感,他们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呼韩邪单于与昭君恩爱有加,昭君真的爱上了漠北,爱上了单于。然而,美满的东西,总是最容易失去。仅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病逝于痼疾。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顺理成章地成为雕陶莫皋的妻子。

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昭君大漠和亲可以说是她人生历程上光彩夺目的大写意,是提升她人生价值,争取幸福生活的精彩剧目。尽管她是在风口浪尖上踏浪而行,尽管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远离故土,寂寞而行,但她最终以自己的真诚和智慧,美丽和善良赢得了两代单于的宠爱。这在我们汉族看来虽然是那样的不堪和尴尬的乱伦,但昭君入乡随俗,她出色而光荣地完成了和亲使命。为西汉,为漠北边关赢得了休养生息的大好光阴,也为王氏家族赢得了荣耀。

昭君期望边关稳定,百姓生活安宁的愿望,以及甘愿牺牲自己的辛苦和付出终于没有白费,她为大汉远嫁漠北,深受呼韩邪、雕陶莫皋两代单于的宠爱,为我们留下的生前名身后事,谁说不是车载斗量的财富?!昭君为雕陶莫皋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昭君以美丽的容颜超凡的智慧为匈奴与西汉的和平安宁做出了卓绝贡献。


雕陶莫皋继位十一年后去世。这一年,已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以三十五岁的灿烂盛年,参与匈奴的政治活动。在她的影响下,匈奴与西汉之间交往频繁,和睦共处。单于多次派使臣访问西汉。昭君的兄长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入宫侍奉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她的侄子王莽,先是“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来玩弄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新朝,取代了西汉。王莽的新朝并没有得到匈奴单于的认可。

新单于认为对汉称臣是匈奴上一代单于对西汉的承诺,加之昭君的制衡作用,两国和平共处那是江湖义气,是不能够随意更改的史实。如今时过境迁,汉室江山已经被王莽窃取,匈奴不能够继续履行稳定边关的承诺,更不能向王莽篡夺权力之辈称臣。你王莽算是那一道菜,何以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战事迭起,以致祸乱不断蔓延。

原来安宁平和的边疆,变成了烽烟迭起,将士厮杀的战场,百姓疾苦日益加深,徭役赋税变本加厉,田地荒芜,饥民到处流浪,生灵涂炭的残酷景象随处可见。昭君眼见自己为和平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毁于一旦,不久便在幽怨凄哀的绝望中病故。昭君被葬在大黑河南岸,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故称为“青冢”。

关于“青冢”也另有解释:《筠廓偶笔》:“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上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王昭君去世后,葬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坟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昭君终究故去,只有“青冢”诉说着那段故事,故事中有一位绝色女子,她琴棋书画,歌舞弹唱样样精通,为人处事善良体恤,气宇英姿,肌肤玉润,具玉树临风之气概,有报国不让须眉之勇,又具历来提到“青冢”的诗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杜牧的“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人对于昭君漠北和亲的悲壮与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读之令人动容。

欧阳修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前后辉映,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了解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更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青冢”墓碑上刻有:“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昭君有灵,青冢下的香魂也该是一种惊诧过后,自念一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然而,昭君的儿子右逐日王一系后来日益强盛,曾与东汉交恶,被窦宪追击,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这对昭君的人生信念,也许又是一种难以预料的风景线,但青冢之下的香魂,再怎么英灵也是一种无奈吧?!

昭君墓


昭君和番,使西汉与匈奴友好相处达50多年。西汉边关稳定,政权得以巩固,国家得以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昭君为联结西汉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卓越贡献。增强了汉族与匈奴之间的民族团结,得到了西汉乃至后人的赞赏和纪念。她的子女后代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的和睦亲善与团结都做出过巨大贡献。因此,王昭君得到了自元以后历代文人雅士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等;近现代的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都有诗作赞昭君精神。

董必武曾为王昭君题写了一首七绝:“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从此,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以一个民族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华夏各族人民大团结愿望的象征。

两千多年来,生长在“巴山楚水”的一个普通女子——王昭君,能够引起历代文人的心灵共鸣。正是因为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交汇的光环,投射在昭君这个创作本体上,映射出了夺目的光彩。在《汉宫秋》里,昭君似乎脱离深宫苦海,以公主的名义远嫁和亲后得到了幸福。

昭君究竟幸福与否?正如我们平常人慢饮生活这杯特制的茶水,冷暖自知。有许多时候,人生的价值,身后的名声,与自身幸福毫无关联。昭君到底幸福不幸福,读一读她的《漠北怨》便可一目了然。她在诗词中写道:“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辉煌,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阻且长。乌呼哀哉。忧心恻伤。”这首凄恻悲怨的诗词,始终是她命运的写照,心灵的回音。



昭君是美丽的,她得到了以美色悦人的汉元帝的赞赏,以及呼韩邪单于和其子雕陶莫皋的宠爱;昭君是智慧的,她毅然出塞大义和亲,为西汉和匈奴民族团结做出了卓绝的贡献;昭君是不幸的,一个柔弱女子远离故乡亲人,朝对荒漠孤烟,暮对夜色苍茫,“道阻且长”试问,身处如此境况的女子,她除了维护自己生存的权力,又要适应漠北黄沙遍野,苍凉满目的恶劣环境。然而,身负捍卫西汉边关和平,朝廷江山社稷稳固的重任。这是她的使命,她没有权力退缩,但每每夜深人静之时,思念故土亲人之时,那颗久经风霜的心,依然禁不住“忧心恻伤”,痛彻心扉。

【全文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