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我的观其大略阅读法是什么「通观其大略法」

#我的生活也是头条#

近年个人读书方法也在演变。以前喜欢读书,拿来就读,囫囵吞枣。最近采用观其大略读书法,感觉效果明显。这种读书法的核心是抓总体,抓要点,取其精髓。

《三国演义》里多次写到诸葛亮深夜还在勤奋读书。他的“观其大略”读书法,既不是精读,也不是泛读,而是一种略读。后来晋代陶渊明也用此法读书,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唐代李白对这种读书方法极为赞赏,他在《送孟赞府兄还都序》中说:“孔明披书,每观于大意”,他自己也用此法“览于载百家之书”。事实上,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并非是对书籍作泛泛浏览、走马观花,而是分清主次轻重、求其精意、得其神蕴。他不是在细枝末节上纠缠,而是在勤奋读书中广泛涉猎,对书籍作概括的认识,从中领会要旨,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观其大略”读书法,从字面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无论站在什么角度,无论高低远近,横看侧观都不能看清庐山全貌,因为“身在此山中”。看清庐山的全貌,需要“观其大略”。观察一个具体事物尚且如此,掌握一种理论,懂得一种思想,明白一个道理,就更不容易了。

“观其大略”读书法实在不是容易之事,必须站在可以“观其大略”的方位上,而这个方位要有理论高度,还要有现实高度。要求阅读者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这个方位不好找,也不好把握。诸葛亮最喜欢先秦的《左传》,可谓爱不释手。《左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以鲁史为线索,以鲁国十二位国君的谥号为次序,记载了春秋各国的重要史实。他的父亲也很重视《左传》,还经常要求诸葛亮写出认识和体会,而诸葛亮每次都一挥而就,切中要义。正是因为诸葛亮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深厚的文化知识、高超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做到读书“观其大略”。

每一本书都有它最精粹的东西,抓住了它就能较好地把握书的精髓要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和融会贯通之效。“观其大略”读书法要求读书者快速掌握书中的逻辑、方法和思路,不被局部所迷惑,不被细节所羁绊。

后来毛泽东的读书方法不但能观其大略,而且提出了可操作的十步阅读法,这里也推荐共享:

一是联系实际读书法。长沙求学时联系实际读批《伦理学原理》;延安岁月联系实际苦读马列主义哲学著作;新中国成立初期联系实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联系实际读《三国演义》;联系实际读《三国志集解·魏书·张鲁传》。

二是“古为今用”读书法。读《智囊》、读《后汉书·陈寔传》古为今用;读《史记》古为今用;读《旧唐书》、《新唐书》古为今用;读《南史·韦睿传》古为今用;读《三国志》古为今用;读《后汉书》古为今用一例。

三是辩证分析读书法。用辩证分析方法读《水浒》;用辩证分析方法读《西游记》;用辩证分析方法读《古文辞类纂》;用辩证分析方法读历史。

四是“对照、对比、研究”读书法。用“对照、对比、研究”方法读《随园诗话》《读(随园诗话)札记》及其他多种诗话楹联等;用“对照、对比、研究”方法读中国几种文学史;用“对照、对比、研究”方法读《金瓶梅》、《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用“对照、对比、研究”方法读《二十四史》;用“对照、对比、研究”方法读《南史》和《北史》;用“对照、对比、研究”方法读《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多读书、广读书,在书山学海里调查研究。

五是联想、联系读书法。用“联想、联系”方法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用联想、联系方法读《三国演义》;用联想、联系方法读《水浒》;用联想、联系的方法读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用“联想、联系”方法读《南史·王僧虔传》和《三国志集解·吴书·陆逊传》;用“联想、联系”方法读《三国志·吕蒙传》和《明史·朱升传》;用“联想、联系”方法读《史记·张仪传》。

六、“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法。早年读《伦理学原理》批注、批画简单情况;在延安的岁月里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等哲学书的批注、批画简单情况;新中国成立后阅读批注《智囊》的情况;读批《容斋随笔》;读批《中国哲学史》;圈划最多的是辛弃疾的词;读罗隐的诗作。

七是有“选择”、有“重点”读书法。有“选择”、有“重点”读书的概念;有“选择”读笑话书的一些内容;毛泽东一生有“重点”读的书,包括读《共产党宣言》,鲁迅著作伴终身,最爱读唐代“三李”的诗作。

八是“三先”“三后”读书法。“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潜心阅读和研究逻辑学方面的论文和专著;不知疲倦读关于《西游记》研究的学术、理论文章。

九、“多视角”读书法。从历史的视角读《红楼梦》;从政治的视角读《水浒》;从作者创作和作品形成的社会背景的视角读《三国演义》;从政策和策略的视角读《西游记》;从战略和战术的视角读《聊斋志异》;从战争和战略、战术的视角读《二十四史》。

十是“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读书法。一生中读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两部大书;二是重视调查研究,重视读“无字之书”;一生心系读母亲河——黄河“无字之书”。

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爱读书的你不妨一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