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父母的房子要收拾归置,和哥哥每周的周末都回去帮忙。
在收拾两纸箱子时,看见了20年前收集的DVD影碟。那时隔三差五地总会在各个隐蔽的小店翻找自己喜欢的DVD影碟。
哥哥拿起了小马王,跟我说这个电影歌曲很好听,我说那就放影碟机里看看。
那影碟机得有个20多年没有开过了吧?在哥哥一通地拔插连接视频线与电源后,发现根本无法启动影碟机。
最后发现影碟机的电源线已经被老鼠咬断了!
因为屋子很久无人居住,房子有段时间闹老鼠,最后用了粘鼠胶、封堵下水道或其他漏洞后,暂时没有了老鼠。
但没想到老鼠的丰功伟绩里还有咬断电线这一项。还好那电源线并非直连主机的,用了其他的线代替后,将影碟机点亮了。
那遥控器也得有个20多年没换过电池了,竟然还有电!
这个DVD还有国语配音,总觉得熟悉,应该是成龙大哥配的音?
在一堆盘中发现了一张超级喜欢的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
该片在电影院上映时,是哥哥带我去看的。在当时新颖的武打设计以及满屏幕的轻功高飞,扣人心弦的故事,还有那剔肉这新奇设定…… 我总觉得该片是新武侠片的崛起之作。
后来电视台播放过此片,哥哥用录像机录了下来,我们哥儿俩反复观看。以前爱看的是里面的武打,现在爱看的是剑拔弩张的暗斗。
哥哥说该片子修复版高清版以及电视版都没有了当时电视台播放的版本那么糙的配音了。
所谓的糙,并不是配音糟糕,相反,配音相当精彩,因为配音里张曼玉饰演的金香玉这个龙门客栈的老板娘说话相当的糙,经常张嘴闭嘴cao你爹。后来的修复版据说也找来了原班人马重新配音但是没有了这些糙话以及血腥镜头。
我在网上找到的高清修复版是TVB配音的,更是没有电影原先这一版的精彩。
哥哥说这DVD版不知道是不是最早的那版,我说那咱们看看。
果然这版就是我们哥儿俩当年在电视上看的的那一版,现在想想电视台可以播放这么个版本,也是个奇迹。哥哥说这版算是绝版了留好吧?或者拷贝到电脑上。
我把这张DVD拿回了家,放入电脑,并用软件将视频提取出来。第一次提取还是4:3的,并且是硬字幕,字幕难看不说,而且很多都是错意或者错字。
我又用软件将字幕提取出来,准备将字幕做成软字幕srt类的封装到视频中。
无奈,众所周知DVD和蓝光盘的字幕文件是图形文件,所以提取字幕后都是图片。
再用OCR的原理将字幕扫描识别成文本格式,但很遗憾,这字幕是繁体字,那个软件不能识别(应该是没有繁体字库)
最后900多句的字幕,我依照其他完美字幕一一对照,然后再根据时间轴一一对应到这个版本的字幕上。
足足用了三天 将这个字幕完美核对对应上。原盘4个多g压成了1个多g的mkv,这个绝版的电影终于收藏好了。
上面写了一堆,其实跟这篇长文没有太大的干系,经历过那个看片子都是或租或买录像带、VCD、DVD年代的朋友会知道,除非你财力够大,并且你所居住的城市还算发达,这样才会有租赁买卖的音像店,这是那会儿看新电影的唯一途径。
现在想看个片子 基本上在网上搜搜就能找到。如此方便的取得,导致 我现在下载的电影及剧集得有10个TB或更多,我知道这辈子是看不完了,因为每天或者隔三差五的还有新的片子可以下载。
小时候的娱乐很简单,种类不多,但现在回想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匮乏。前面说了看录像带、看碟,还有小时候的连环画与漫画。小时候看的书不算多,名著更是没有几本了,不知道安徒生童话算不算?
自然也对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痴迷过很长一段时间,但在我中学时光起受哥哥的影响,我接触了有点自传体的科幻探险小说系列
那是一个周末,哥哥早在之前跟我说看了几本小说很有意思。他说那位先生在房间的某个角落看到了一双手,仅仅是一双手,还是活动的!或者在阳台上看见了一双脚,只有脚!自此展开了这个惊奇的故事。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小说《支离人》
完全被这离奇又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了,紧接着又看了第二本《眼睛》一上来先讲了讲煤的形成,以及像眼睛一样的煤精。(我想应该是作者参观了某个煤的展览后,看到了像眼睛一样的煤精有了灵感才写了这个故事)
讲述了这种像眼睛一样的天外生物寄生在地球人身上,使其变得凶残暴戾……
在当时的系列中 还有一个是《蜂云》给我留下了阴影,一个博士模拟海王星的环境培养出了海王星上的生物,一种不断分裂,吞噬自己,并变大一倍后再分裂再吞噬再变大……
博士将这个生物注入到了蜜蜂身上(亦可能是胡蜂 我记不清了),结果蜜蜂逃走,并变成了巨大的蜜蜂,本书的书名由此得来。
这蜜蜂杀了六个人,都是用尾针插入了受害者的头骨!(一度让警察认为是锋利的匕首)在教授告知被杀的尸体也会变异,究竟会变成什么不得而知!
书中描写道 那是葬礼后的雨夜,那位先生跑去发现墓地里那几个死者的墓碑下都是洞!他(它)们全爬出来了!
印象中 描写到有人看到了什么异样而突发心脏病,那位先生总是阴差阳错地没有看到。在终于看到时,那暗红色的粘稠状人形物体可以变形!并朝着他“走”来。他开枪击中了其中一“人” 子弹从它的身体穿过,却没有阻止它的前行,在子弹都打完的情况下,他又将手枪扔向了那个物体,却被那个物体从身上分出来几条条状的物体缠绕摸索,显然这个物体是有智慧的,它在分析手中的枪……
就在那位先生觉得命休矣时,远处一阵机器的声音传来,同时这个人形物体也用机器式的声音回应后,竟然离开了,注意它并没有转身,而是直接倒退后,就由背后变成了正面自顾自的离去了。
博士说,那些生物自己要回海王星,那硕大的蜜蜂驮着“人”飞走了
后记提到了这个故事的生物,理论上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那人形变形怪物像不像T1000?故事中有悬疑紧张甚至恐怖的气氛营造的很成功。
当时出的一系列有环 迷藏 透明光 地图等,我第一次对小说中会把某个悬疑未知的情节中断另外讲述其他情节,之后再回来继续讲述解开刚才的情节,让我大呼过瘾的同时佩服作者的写作上的精妙。
后来才知道这是写作上的惯用手法,在某个精彩地方故意打断,讲述别的事情,好勾着你的心。就像评书中常说的那句“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的意思一样。
在先生的书里,会介绍一些典故,比如《错手》中说“错”字本为镀金之意,不知为何也不知何时变成了“对”的反义词。
用今天的话来说,那位先生的脑洞之大让我惊叹不已:有篇《盗墓》的故事,最早我知道“洛阳铲”以及盗墓的轶事、规矩,是在他这本小说里知道的,这可比《鬼吹灯》《盗墓笔记》要早了很多年。而故事中要盗的墓竟是外星人的墓!
《水晶宫》一书中 讲到成吉思汗的墓,后人一直找不到,故事讲到原来他的墓被建到了海底!并且随之陪葬的那些人也在海底一直生活着!怪不得一直找不到。
你能想象身上最无用的器官是什么吗?那位先生说是头发!那要头发有何用呢?你也不会想象竟然和世界上的四大宗教联系起来。(前段时间看有人说阿凡达中用头发互相交流的情节是否借鉴了《头发》这本书呢?)
还是某个周末的下午,听哥哥讲起一个故事 聚宝盆 开始用文言文讲述了关于沈万三聚宝盆的史料记载,因为朱元璋没有看到聚宝盆的功效,认为沈万三在欺骗他,命人将盆砸碎埋于城门下。故事转到现在,有个科学家认为找到了这个碎片,通过技术想还原这个聚宝盆,他认为聚宝盆的原理就是用空气中的金属原子或分子通过某种技术重新组合,即可要金得金要银得银,实际上,聚宝盆就是一个金属立体复印机!但因为聚宝盆的碎片太少,致使他每一次想“复印”出来的金属都是很小很小的颗粒,那位先生嘲笑他 你这个不是聚宝盆 是散宝盆 因为每一次运行都需要大量的电力。最后终因找不到剩余的聚宝盆碎片,导致无法复原。
这个故事后来我会在饭后给同事们讲起,特别是女同事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
哥哥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那位先生在书里问了一个问题,地球上人类从远古进化到现在只有一种吗?有没有可能有分支?有第二种人的存在呢?
由此讲了个树人的故事,他们有植物的基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营养。哥哥说书上讲其实树人一直存在,和人类一起生活过。并且书中提到树人都很漂亮,因为有一句成语就是描写树人的,那句成语就是“玉树临风”
当然如果提起树人你想起的是格鲁特 那就当我没说吧
用同等体积的黄金购买木炭,你会说是不是疯了?但如果这块木炭里附着一个灵魂呢?这个故事是从一个江湖帮派 炭帮说起的。炭帮在一次封窑烧炭的事故中,因为一个外人进入窑中,因吉时已到,火被点起,事故由此产生。炭窑在打开后,窑中所有木头都化为灰烬只留下了一个见方的黑色木炭……
那位先生得到了这个木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研究,意外地发现木炭可以发出声音,只不过这个声音人类是听不到的,狗可以听到!因为它发出来的是高频声!
那位先生的一位朋友可以根据声波的图片来判断是什么声音!就这样他们用这种声音转换成声波照片,再破解声波的方式译成声音与木炭交流起来。
这个故事提到了民间所说的,如果一个人死时怨念大或不甘心,那么这个人的灵魂会依附在生前身边的物体上。在这个故事上详细的描绘了这个场景。
这故事让我一度相信 灵魂的存在,看完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让自己唯心起来,一点都不曾怀疑。
喜欢他故事中那个年代的各种江湖故事,比如《豪赌》中年轻的年羹尧自信满满的跟人打赌,只因手里握有必胜石。这个故事开篇像是一个精彩的武侠小说中的一段故事。再比如那《黄金故事》
讲述金沙江上那个血雨腥风 淘金的江湖故事。揭露人性的贪婪丑陋。有人评说这个故事只是在开始和结尾提到了穿越时空拍摄录像,本质上就是武侠小说,写的很有古龙的味道。据我所知古龙的那简洁风格最早是这位先生先写的,要不是他喜欢科幻,估计他的武侠小说要比古龙更早更有知名度。
里面讲了一个杀手张拾来与妓女银花儿的爱情故事,两个都是底层人,受尽了磨难,但在他俩之间却是最为纯洁真挚的爱情。最后阴阳相隔。
17年曾路过了金沙江,我立马想到了这个故事,虽然知道这只是故事并不是真实的,还是拍了照片发了朋友圈。
那位先生写的小说对凄苦的爱情描写很到位,对于人性丑陋的揭露很透彻。
但我唯独对他所写的一篇小故事颇为感动惋惜。那故事更像琼瑶阿姨的言情小说:讲述一对恋人遭遇车祸后临死前相约来生再续前缘。
女方的父母后来又生下了个小女孩儿,这女孩儿有着前世的记忆,就是她死去姐姐的记忆。她认为自己就是她姐姐,要找到那个男孩儿,但找了多年,到十七岁时还是找不到。可她有强烈的感觉,觉得男孩儿也在这个城市,可是为什么不遵守前世的约定来找她呢?
当她来到了身为名雕刻家男孩儿父亲家附近时,越发的感觉男孩儿就在这里。
当她看到那位父亲雕刻的男孩儿雕像时,立即扑到雕像前,声泪俱下地说,你怎么在这里?我终于知道你为什么不能来找我了,我终于找到你了……
有一篇《双程》我觉得很有意思,书中有个个子高高的哑巴,他们称其为巨人。他大闹机场阻止飞机起飞,表示飞机起飞会出现坠机事故。在问道他怎么知道时,他表示他经历过了。
由此产生出了,我们正常人从生到死都是一条线性的流程,而这个巨人的轨迹则是双向的,也就是我们会从昨天 今天 明天,但他不光会像我们那样,也会从明天到今天往昨天这么经历。
后来看了看,他在后记中提到了量子力学,我当时看的时候不知道这个名词。
《玩具》中描写他像是布娃娃似的被某种力量围困在一个房间,每天有食物甚至有美丽的异性送来,之后得知是被未来的机器人当成宠物一样饲养观察……
这篇小长文是在倪匡先生7月份离世时就想写的,我不想蹭热点,本打算在8月份写出来,但对于长文的内容却怎么写也不满意。
本来想一上来就告知大家这是一篇卫斯理的缅怀文,因为倪先生在另一个系列《原振侠》中也会把卫斯理作为一个人物在书中登场,但在原振侠口中总是以“那位先生”提及,所以我也不想一上来就提出来。
先生还写过非卫斯理的系列,比如《亚洲之鹰罗开》、《年轻人系列》、《非人协会系列》等等。
已忘了是哪一年,和朋友去逛王府井还是隆福寺,在某个书店里看到了封面一个骷髅头的书《三千年死人》
在当时高额的价格下还是买下了它,打开一看竟然是竖版文字的,是从香港原汁原味引进来的,那也没有影响我阅读,里面两个故事 另一个是《大鹰》这两个故事都是《非人协会系列》里的
有一篇小说,名为《心变》,你会对别人的承诺保持多久?一天?一个月?一年?还是几十年?主人公辛开林就是信守承诺几十年,答应帮一个人保管一个箱子,并承诺永远不打开它,但这几十年当中他一直猜测箱子中到底是什么?由此展现出来的故事。
一直觉得《心变》的封面表现得像《双程》
这本小说的后面附了一篇卫斯理的故事《虚像》讲述了某人在沙漠中见到了海市蜃楼,映像中有个极美的姑娘,他爱上了她,要找到她。谁知道见到了这个姑娘确实一个沙漠土匪窝的领袖,十足的蛇蝎美人。感叹想象与现实的差别竟然这么大。
于荣光和徐小明早期拍摄的电影《海市蜃楼》就是借鉴了这个故事。
片子很久以前看过的,说实话对这个片子印象不深了,依稀记得女主是丁建华配的音?在我脑海里还是对这个在大众电影杂志里的西域面孔的异域脸记忆深刻。
先生写电影剧本也很多,比如独臂刀系列,比如精武门里的陈真,陈真的故事就是先生虚构出来的。
其实先生写的故事剧本太多太多了,他自称是全世界写汉字最多的人,关键是他不是抄写,而是实实在在地边想边写的创作啊。
在刚开始看卫斯理系列的时期,还看过哥哥推荐的同是倪先生所著的《女黑侠木兰花》系列。只看了两本,很遗憾没有读全这个系列,但多年后在网上找到了全集,却发现已然读不下去了。
本篇长文的题目也是因为哥哥提出来说“那位先生走了”让我可以以此为题写一写。
一直在说我写的怀旧文不是科普纪实文,总会说一说以前记忆中的某个事,再通过这件事联系到跟自己有关的经历写一写。
而对于与倪先生有关的这篇小长文,我却不知道怎么去写,只能把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的故事列出来。其实有太多太多有意思的故事无法一一列出。
后来想一想,这不正是因为倪先生的故事之精彩,使得我在那时看的时候完全融入了进去而不会被其他事情所打扰所分心吗?
时隔了20年,如今再看先生的所写的故事,发现不如以前那会儿看的那么吸引我了,甚至也有看不下去的时候,但我永远记得在我还是少年时,阅读他故事带给我的喜悦与惊叹,真的希望这样惊奇的脑洞故事,以后会有类似的能够出现。
当你和某个人第一次认识交流时,有的人很有亲和力让你一下子就有亲切感愿意交往下去。有的人则冷若冰霜,生硬难以沟通。
我觉得作者写书也是一样,有的书让你觉得生硬晦涩,字里行间透着那么高高在上难以阅读下去。
而倪先生的书,总是在第一页开始的几句话就可以让你感兴趣的读下去,我猜想先生生前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是一位很好接触给人亲近感的人吧?
我也多多少少的受了倪先生写书风格的影响,在写小长文的开头时,会或多或少地聊一聊我正在经历的事或者我觉得有意思的想法。
正如先生所说,5分钟之内能看的下去的就是好的书,如果不是就扔一边去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